-
海昌控股临港新城获三地皮助力海洋公园建设
在上海市临港新城的招商引资战略推动下,海昌控股成功通过公开招标获得三幅关键地皮,旨在加速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项目的公园开发,此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文旅产业链协同效应。总投资规模达7.28亿元人民币,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将整合主题公园功能,成为临港新城国际化商业生态的重要支点。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该事件细节及其影响。 一、项目招标细节与土地规划 海昌控股的投地行为通过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涉及临港新城特定区域的三宗地块,总面积未公开但规划建筑规模明确。所获土地将专门用于建设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的室外公园区域,包括主题游乐设施和配套服务空间。投标过程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体现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规避了政府补贴或特殊优惠,这与临港新城坚持高标准产业准入的策略相契合。区域主管部门强调,该地块开发需符合生态可持续设计标准,确保建筑密度和绿化率优化当地城市面貌。 二、企业背景与项目实施优势 海昌控股在文旅产业积累丰富经验,作为专业运营商,已在国内外布局多个海洋主题项目。此次投资基于长期战略储备,公司将整合技术团队推进公园建设,预计引进先进游乐设备和环保技术。财务可行性分析显示,投资额纳入预算框架,未依赖外部融资,彰显企业稳健经营能力。该项目旨在打造标杆性目的地,借鉴现有成功案例如大连极地馆模式,以提升游客容量和多元化服务,强化品牌在华东市场的渗透力。 三、临港新城招商引资政策背景 上海市临港片区近年推出系列吸引投资举措,包括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和提供税收激励,重点聚焦高端制造和文旅融合领域。该项目入驻顺应片区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产城融合,通过提升旅游设施带动周边商业集群发展。主管部门数据显示,类似招商引资成功案例已增加就业岗位数千个,并拉动房地产及服务业协同增长。海昌控股的成功竞得反映投资者对区域前景的信心,凸显政策导向与企业战略的良性互动。 四、经济社会效益及未来发展展望 该项目预计建设周期内创造大量直接间接就业机会,并对临港新城GDP增速产生积极贡献。社会效益方面,公园建成后将丰富市民休闲选择,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吸引力,助力上海市实现全球城市定位目标。长期看,该项目可能带动产业链延伸,如促进零售、酒店等服务配套升级,并对长江三角洲文旅一体化形成示范作用。综合评估,该事件强化招商引资核心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2025-08-27
-
崇明"生态+"战略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新标杆
作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崇明岛通过"生态+"战略持续释放招商引资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升级,从科技创新到区域协同,崇明正探索一条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为全球河口岛屿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生态立岛奠定发展根基 2000年确立生态岛定位以来,崇明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实施水系整治、森林保育等工程,湿地面积恢复至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补给站水平。东风西沙水源地建成使全区优质饮用水覆盖率提升至100%,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增至2022年的30.5%,构建起"水-林-田-滩"立体生态屏障。 二、"生态+"重构产业体系 2021年启动的"生态+"战略推动形成三大产业集群:智慧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藏红花种植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东滩湿地等景区获国际可持续旅游认证。 三、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崇明建成国内首个岛屿生态观测站,研发的"智慧河长"系统实现全岛4379条河道实时监测。2023年试点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对领导干部实施生态离任审计,相关经验已纳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 四、区域协同放大示范效应 随着沪渝蓉高铁崇明段动工,生态岛深度融入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与江苏启东共建的东滩-启隆生态协同区,联合开展长江口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专家委员会吸纳12国专家参与标准制定。 五、制度创新保障长效发展 全国首创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涵盖28类102项指标,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生态补偿正面清单"双机制。2022年出台的《生态岛建设条例》明确将GE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实现生态保护从软约束到硬制度的转变。 当前,崇明正以"国际生态示范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国际智慧科技岛"为目标,通过"生态+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全球超大城市的生态治理提供新范式。
2025-08-27
-
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定向赛串联科创空间促融合
2015年,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举办“走进漕开发,熟悉漕开发,融入漕开发”城市定向体验赛,通过串联区内标志性科创空间,助力新入职企业员工及创新创业者熟悉园区环境,深化对区域产业布局的认知,为招商引资和产业生态建设注入新活力。 一、活动背景与多方联动。此次活动由漕河泾开发区企业协会联合上海徐汇区体育局、虹梅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共同主办,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帮助新入职人员及创业者快速融入园区生活,加强对区域创新创业资源的了解,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区域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上海重要的科创产业集聚区,漕河泾开发区始终致力于搭建企业交流平台,通过多样化活动促进产城融合,此次定向赛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赛事设计与科创空间串联。比赛精心选取“漕河泾开发区国际孵化中心”“越界创意园”“腾讯创业基地”“CoCospace众创基地”、贝岭“创嘉站”等11个标志性空间作为坐标点。这些坐标点涵盖了国际孵化、创意设计、创业孵化、众创空间等多种类型,集中展现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多元布局。每个坐标点设置了互动项目,将园区内的众创基地、企业集聚地等科创资源融入赛事环节,使参与者在竞技中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布局和创新载体。 三、参与者构成与区域活力提升。活动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团队及新入职企业员工参与,涵盖不同行业和领域。其中,来自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参与赛事,为活动增添了国际化元素。众多新鲜血液的加入,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创新创业热潮。参与者通过赛事深入接触园区内的科创资源,增强了对区域发展潜力的认同感,为后续在园区扎根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赛事成效与产业生态促进。比赛环节紧凑且富有竞争性,最终多支队伍脱颖而出。通过此次定向赛,参与者不仅熟悉了园区的地理环境,更深入了解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及众创基地的分布情况,强化了对区域产业实力的认知。活动有效促进了新入职人员与创业者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企业与园区资源对接的桥梁,为后续招商引资和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彰显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作为科创高地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2025-08-27
-
虹口区商旅市场迎春绽放 消费旅游双线飘红
2017年鸡年新春期间,虹口区消费市场与旅游产业同步升温,通过多元业态融合与创新营销策略形成强劲合力,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了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抽样企业销售额与景区接待量均实现突破性增长,彰显出虹口商业韧性与文旅吸引力。 一、主题商业活动焕发新春气象 区域商业综合体紧扣鸡年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凯德龙之梦虹口以传统"迎财神"活动为核心,联动电子红包与实体礼品派发,形成线上线下流量转化;瑞虹天地月亮湾作为新开业项目,通过舞龙舞狮非遗展演构建文化消费新地标,其艺术灯光装置"光影上海"吸引年轻群体高频互动;凯鸿广场等商业体融合新春主题美陈与AR技术体验,在餐饮业态创新方面,限定版生肖主题套餐与厨艺秀活动带动跨代际消费,本土品牌与跨国餐饮企业同步推出时令菜品,实现客群全覆盖。 二、餐饮消费呈现结构升级特征 年夜饭市场呈现品质化、分层化趋势,中高端酒店与大众餐饮协同发力。外滩茂悦等酒店依托滨江景观优势推出定制化家宴服务,融合本帮菜精髓与国际烹饪技法;顺风酒楼等老字号通过半成品礼盒拓展居家消费场景,预售周期较往年提前三周告罄。抽样餐饮企业数据显示,套餐均价提升带动客单价增长,套餐创新率同比上升,融合菜系占比扩大,反映消费升级动向。 三、文旅融合激活全域旅游资源 红色文旅线路成为市场亮点,鲁迅纪念馆联动四大纪念馆推出"寻找左联足迹"沉浸式导览,通过情景剧演出与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青少年研学团占比显著提升。北外滩滨江观光带引入新春市集与快闪艺术展,水岸灯光秀单日最高吸引超万客流。区内旅行社开发"建筑可阅读+年俗体验"主题产品,串联提篮桥历史风貌区与商业综合体,形成"半小时文旅消费圈"。 四、长效机制夯实市场繁荣根基 虹口区建立商旅联动响应机制,商务部门引导企业提前三个月进行节庆资源储备,确保进口生鲜、文创产品的通关与物流时效;旅游部门开通景区实时客流播报系统,在朱屺瞻艺术馆等场馆增设临时服务点。市场监管实施"明厨亮灶"餐饮巡查与价格预警,消费投诉响应时效压缩至两小时内。后续将优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强化消费趋势预判能力,持续释放商旅融合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
2025-08-27
-
漕河泾现代服务业能源项目摘得区域能源优奖
上海市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源中心近日荣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颁发的“CDEA015区域能源优秀项目”称号,这一荣誉彰显其在智慧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为集聚区的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带动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该项目依托先进技术体系,实现了能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CDEA015评优活动聚焦“区域智慧能源高能效低排放”主题,倡导通过能源禀赋分析和需求优化,推动多能融合与全过程节能,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路径。评选旨在构建高能效城市框架,为智慧城市提供系统化能源解决方案,促进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协会组织专家严格评审项目在低碳排放、系统高效及适应性方面的表现,确保结果公正权威。 二、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地处上海市核心地段,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划分为宾馆办公、总部园区、SOHO办公、商贸及科研五大功能区,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能源中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实施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采用冰蓄冷技术配合燃气锅炉房方案,确保能源输送稳定可靠。该中心在设计中优先考虑本地化能源利用,避免了对电网峰时段的过度依赖。 三、技术应用以冰蓄冷为核心,结合集中燃气锅炉房形成综合系统,实现了移峰填谷功能,降低用户运行成本并减少设备投资需求。大型设备的高效运行提升了节能效率,而集中管理机制优化了调度流程,增强系统可靠性。项目响应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策号召,落实低碳环保路径,符合漕河泾集聚区建设“生态、人文、和谐、创新、平安”的发展定位。 四、能源中心的实施带来显著环保效益,包括降低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优化能源结构,同时助力集聚区打造绿色办公环境。项目获奖强化了集聚区在智慧城市试点中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落户上海市,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未来将扩展技术应用场景,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区域能源模式提供可复制经验。 五、此次荣誉体现了漕河泾集聚区在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价值,其成功案例为城市新区建设提供系统借鉴。通过推动智慧能源产业链完善,项目加速了区域经济转型进程,支持上海在“双碳”目标下的创新实践。集聚区将持续优化能源管理体系,保障长期可持续运营。
2025-08-27
-
漕河泾园区新经济引擎拉动上海三产就业增长
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下,上海第三产业正成为就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数据显示,前五月全市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达33.8万,凸显新经济业态对劳动力市场的强劲吸纳能力。这一现象印证了服务业作为"就业最大容纳器"的战略定位,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高新技术园区释放高质量岗位 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科技创新高地,集聚了大量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企业。园区内企业年均释放岗位超2万个,其中80%为高技能岗位,形成技术密集型就业生态。某支付科技企业近年持续扩招,技术团队规模年增速超20%,反映出数字经济对专业化人才的旺盛需求。 二、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普惠型就业 在线外卖、即时配送等新消费模式催生大量基层岗位。某头部配送平台注册骑手规模突破300万,其智能调度系统通过算法优化使人均配送效率提升35%。同时,无人机配送等新技术探索进一步拓展了服务业就业场景,形成"技术+人力"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虚拟现实产业构建人才新梯队 上海虚拟现实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25%,产业链各环节集聚近200家企业。从硬件研发到内容制作,该领域已形成多层次人才需求,千万元级注册资本企业占比达20%。某AR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跨行业合作,累计创造超500个技术岗位,覆盖研发、设计、运维等全链条。 四、政策引导优化就业结构 上海连续13年保持年增就业岗位59万个以上的纪录。通过重点扶持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持续提升。在汽车制造业等传统领域自动化率提升的背景下,服务业的就业缓冲作用尤为突出,有效实现了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同步升级。 这种就业增长模式表明,上海通过深化新经济领域改革,不仅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构建起更具韧性的就业市场体系。未来随着元宇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赛道的发展,第三产业对高质量就业的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2025-08-27
-
承德高新区携手上海企业打造国际滑雪度假区
近日,承德市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与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崔梨沟区域滑雪旅游资源。该项目定位为四季康体度假目的地,涵盖滑雪、休闲、养生等多元业态,目前已启动国际顶级设计团队参与的规划工作,标志着承德冰雪产业升级迈入新阶段。 一、项目规划与投资规模 国际滑雪度假区规划占地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规模约70亿元,核心建设内容包括百万平方米雪道、度假小镇集群及高端酒店群。设计方为全球知名滑雪场规划机构,将融合山地地形与生态保护理念,打造京津冀地区规模领先的冰雪综合体。 二、产业融合与民生配套 项目创新采用“冰雪+”模式,延伸出农业体验、体育赛事、康养服务等40余种衍生业态,预计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同步推进的回迁安置工程将于2019年前交付,确保当地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三、建设进度与管理机制 2017年启动征地拆迁,2018年集中建设雪场及商业设施,2019年实现全面运营。承德市成立专项指挥部,下设4个工作组,通过双周例会制度统筹解决工程问题,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作为承接冬奥红利的重要载体,该项目将填补承德高端冰雪旅游空白,促进京北旅游环线形成。分析指出,项目落成后年接待游客量有望突破百万人次,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绿色服务型转型。
2025-08-27
-
荷兰首相沪上深化经贸合作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荷兰首相近日访问上海,作为促进双边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此行聚焦深化投资与贸易关系,推动上海招商引资进程。访问期间与地方官员和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加强中欧合作纽带。 一、中荷关系呈现积极发展态势。2015年访问标志着两国在贸易、农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合作。荷兰作为中国在欧洲的重要伙伴,在港口物流、绿色能源和高端制造业方面拥有优势,上海依托自贸区平台吸引更多投资。交流活动强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二、在沪会谈围绕经济议题深化务实合作。讨论涵盖双边贸易协定和商业环境优化。荷兰方支持上海企业拓展欧洲市场,双方探讨农业技术转移和循环经济模式。上海市通过座谈会强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吸引高质量外资项目参与城市建设。会议成果包括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中小企业支持机制。 三、参观活动突出产业创新与人文交流。参访地点包括科技园区和制造中心,展示上海在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领域的潜力。互动中体验智能农业装备研发基地,反映绿色科技应用。此类行程旨在促进双方技术交流,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实地参考依据。 四、行程还链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为亚洲经济议题注入视角。2015年论坛主题聚焦区域一体化与互联互通,访问强化荷兰在亚欧经济走廊中的角色。双方探讨贸易规则协调和包容性增长方案。 五、访问推动具体合作成果与协议草签。成果涉及教育科研、物流枢纽升级等框架文件,不涉及金额细节。重点在于建立长期对话平台,支持企业匹配市场需求。例如,农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项目预计提升上海食品安全水平。 六、展望未来,访问为上海与荷兰的长期合作铺路。聚焦气候行动和数字转型领域,规划定期高层互访机制。上海市将依托国际商贸平台,持续优化引资环境。此举响应全球多边主义趋势,促进区域共同繁荣。
2025-08-27
-
复诺健生物签约落户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
近日,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与上海复诺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举行企业入驻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是南翔镇在精准医学领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精准医疗产业集群发展,为“科技嘉定”与“健康嘉定”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精准医学产业布局与招商引资成果 上海嘉定区南翔镇近年来积极布局精准医学产业,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的建设,正是南翔镇携手高校资源、整合产业优势的关键举措。此次复诺健生物的签约入驻,是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进展,标志着南翔镇在吸引高端医疗科技企业、构建产业生态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精准医学作为融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其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而优质企业的集聚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政府“店小二”服务与园区共建模式 南翔镇相关负责人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将充分发挥“店小二”角色,为入驻企业提供精准扶持,包括政策支持、资源对接、场地保障等多方面服务。为助推“科技嘉定”与“健康嘉定”建设,南翔镇与复旦大学共建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旨在通过政企校协同模式,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产业基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载体。园区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将通过发挥示范作用与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优势资源与优质企业入驻,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加速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建设进程。 三、企业核心技术与发展定位 复诺健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专注于溶瘤病毒新药的研发,核心技术在于全球首创的TTDR(转录翻译双重调控)溶瘤病毒骨架平台。该平台通过对病毒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能够增强溶瘤病毒的靶向性与安全性,同时结合不同特异性免疫技术,探索创新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新技术新药物研发的领先者,推动中国精准医学的繁荣发展。目前,企业已完成多轮融资,获得多家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为技术研发与产品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园区生态体系与协同发展目标 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致力于建立具备完善生态体系和专业功能的创新载体,打造从科学研究到临床应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园区的核心战略目标包括: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团队和领军人才,促进全球精准医学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国的产业化,培养一批全球精准医学领域的行业独角兽。此次复诺健生物的签约入驻,是园区经过深入遴选后的重要成果,对于推动精准医学产业进一步发展、打造南翔精准医学特色小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园区将通过搭建功能平台、协同发展平台、临床支持平台等,为复诺健生物提供全面的产业化支持与精准的企业服务,助力企业加速研发进程、推动产品落地。双方将携手并肩,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精准医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更多优质企业和资源的集聚,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有望成为国内精准医学领域的创新高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2025-08-27
-
奉贤招商引资新突破 企业增长活力领跑全市
近年来,奉贤区通过深化招商引资策略,推动企业注册持续高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全区企业孵化速度显著提升,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的新企业达二百余户,彰显强劲经济活力与创新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招商引资引领企业注册热潮 奉贤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多次组织团队赴国内外重点城市招商引智。例如,团队曾前往布达佩斯、东京、北京、香港等地开展精准招商活动。通过一系列洽谈会议,成功引进多个实业型大项目,涵盖美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奉贤在全球产业链的参与度,还促进了当地企业总量的扩容。据统计,招商引资成果直接带动新企业注册数稳步攀升,反映出奉贤营商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特色产业集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东方美谷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龙头,奉贤聚焦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东方美谷产业近年加速扩容,带动美丽健康企业产值和税收大幅增长;同时,新能源汽车配套园区稳步推进,借助区位优势整合汽车配件和网联技术资源。新兴信息科技类项目加速入驻,形成多产业协同格局。此类特色产业的高占比,有效提升了区域工业总产值的规模和质量。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直接拉动企业注册活跃度,体现奉贤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 三、政策创新优化土地与培育体系 为服务优势产业和腾出发展空间,奉贤区推出针对性举措。在土地资源方面,采用创新模式如“园中园产业综合体”,通过调整容积率、土地规划等机制,实现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配套区同步启动网联小镇规划,构建新型产业社区。此外,“三个一百”梯度培育工程全面推广,重点扶持领军型、成长型和科技型企业。这些政策降低了初创企业门槛,为平均日增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助推奉贤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四、未来展望拓展持续增长新格局 奉贤区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升,将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和人才政策协同。规划中的特色产业园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吸引更多国际项目落户。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成为重点,支持创新科技企业研发突破。通过系统性优化环境,奉贤有望维持企业注册高增速,为区域长远竞争力和创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综合来看,奉贤企业日增二百余户的模式,不仅强化了上海郊区经济地位,更将辐射更广域发展。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